VZV脑炎是什么?一文带你了解这种疾病
VZV脑炎,即水痘 - 带状疱疹病毒(Varicella - Zoster Virus,VZV)引发的脑炎,是一种较为特殊且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。水痘 - 带状疱疹病毒在人群中广泛存在,初次感染时多引发水痘,之后病毒会潜伏于体内神经节中,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特定情况下可被激活,进而可能导致带状疱疹,而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,就会引发VZV脑炎。
VZV脑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。当人体初次感染VZV后,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,在局部淋巴结增殖,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,散布全身,引起水痘。之后,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。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影响,如恶性肿瘤、使用免疫抑制剂、艾滋病、过度疲劳等导致免疫力降低时,潜伏的病毒被激活,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,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,产生水疱,病毒也可通过神经逆行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,引发脑炎。
VZV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。患者可能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呕吐等一般感染症状,头痛通常较为剧烈,呈搏动性或胀痛,可伴有恶心、频繁呕吐。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也较为突出,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,从嗜睡逐渐发展至昏迷,还可能有精神症状,如烦躁不安、谵妄、幻觉等。部分患者会有癫痫发作,可表现为全身性强直 - 阵挛发作或部分性发作。还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,如偏瘫、失语、共济失调等,这取决于病毒侵犯脑实质的部位。
在诊断VZV脑炎时,医生会综合多方面因素。首先是详细询问病史,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,近期是否有免疫力下降的情况等。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有脑膜征,如颈项强直、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。实验室检查中,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,脑脊液压力可升高,外观清亮或微混,白细胞数增多,以淋巴细胞为主,蛋白含量轻度升高,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。病毒学检查可通过检测脑脊液中VZV的核酸或抗体来明确诊断。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(MRI)对诊断也有重要价值,可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,多位于颞叶、额叶等部位。

VZV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、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。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是阿昔洛韦,它能够抑制VZV的复制,减轻病情,缩短病程。对症支持治疗方面,对于发热患者给予降温处理,头痛剧烈者给予止痛药物,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,同时要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,保证营养供应。康复治疗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,包括肢体功能锻炼、语言训练等,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VZV脑炎如果不及时治疗,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,如智力障碍、肢体残疾、癫痫持续状态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对于有过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且出现头痛、发热等症状的患者,应及时就医,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。预防VZV感染也非常关键,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来降低感染风险,尤其是对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在日常生活中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增强机体免疫力,也有助于预防VZV脑炎的发生。